基改作物:你的美麗 我的哀愁

文/ 陳儒瑋(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發起人)

經濟日報於今日(12/29)刊載林基興教授口述《基改的美麗與哀愁》一文,質疑台灣的反基改運動。有鑑於林教授數度於報章媒體上發表相關論述(基因食品不敵選舉基因/溫情牌誤導求真方向),而我們始終相信更多公眾的對話、科學證據的揭櫫及資訊的解讀,能讓民眾在面對基改作物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中,採取適當的預警防範措施。因此,對於《基改的美麗與哀愁》一文中所提及的幾點基改作物安全的論證,實有釐清說明之必要:

說明一:基因改造不是傳統育種

林教授認為「傳統育種就是基因大改造,若質疑近代基改,更需質疑傳統作物與食品。」,並提出「台灣水果作物享譽全球是來自擁有優良的雜交(interbreeding)技術」。

對此,我們再次說明,基因改造與傳統育種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就以今年甫新修正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為例,對基因改造的定義為:「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顯然,林教授的論點就背離法條定義、有待商榷。

回歸正確科學定義基礎上,揚棄以「基因改造為廣義的品種改良或傳統育種」之誤導論點,才是正面看待基改作物風險應有的態度。

說明二:基改食品安全與否,學界尚無共識

文中列舉「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國家科學院等等機構聲明,「經由國家管制單位批准上市的基改產品,就是安全的食品。」之說法作為基改食品無害的證據,在其他擁護基改言論中也曾反覆出現。

對此,我們同時也可以找到相反的科學家聯合宣言,例如歐洲社會與環境研究者團體(ENSSER)發表聲明,全球超過93位科學家、學者、醫師與專家具名簽署表示,目前學術界仍無基改食品安全的共識。

可見,基改產品被證實為安全也只是一種選擇性的說法。

以美國為例,惡名昭彰的孟山都(MONSANTO)公司總部設在密蘇里州,該公司不斷透過政治遊說要求鬆綁對於基改作物的限制、申請基改種子專利權意圖掌控世界糧食主權、花費大量金錢利用媒體宣傳基改作物的美好願景,甚至試圖以官司阻饒美國數州進行「要求基改食品標示」的公民投票。

試問,面對這些跨國企業的難看吃相,人們如何能真的相信「經由國家管制單位批准上市的基改產品,就是安全的食品。」這種說法?而擁抱基改作物的科學家,至今對孟山都等公司的惡行也持避重就輕的態度,怎麼沒人秉持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精神,勇敢站出來說個明白?

說明三:基改作物對健康的影響並非毫無證據

「人類迄今已經吃了20年基改作物,並無證據顯示基改作物有害健康。」林教授所提的這個論點更有值得討論之處。

以法國科學家Gilles-Éric Séralini的爭議事件來說,食用基改作物和配套使用的除草劑在大鼠身上要經歷生命周期的一半才具體顯現,對照人類壽命,可能對人體健康影響必須經歷長時間(30-40年)方始出現。而且孟山都至今不願明確公開基改實驗數據資料,更引起許多想像空間。林教授等對基改作物充滿信心地學者們,實在應該公開要求、呼籲孟山都公司將其多年的研究實驗資料透明化,讓全球關心基改議題的科學家和民眾檢視,以昭公信。

此外在GMO FREE USA這個網站中,至今已收錄1800餘篇關於基改作物及食品對於環境、社會及人體健康等各層面影響的論文,林教授宣稱「無證據顯示基改作物有害健康」未免過於武斷。

說明四:大量種植基改作物並未降低除草劑使用量

根據2013 Food & Water Watch組織所公布的資料顯示,1996年美國種植基改作物以來,除草劑年年春的使用量持續上升,當初號稱基改作物可減少除草劑的神話完全跳票,反而讓同時擁有基改種子和年年春除草劑專利權的孟山都等公司,藉銷售種子、配套除草劑和化學肥料賺得荷包滿滿。

不僅如此,大量噴灑年年春的後果,已讓自然界反撲而產生具有抗藥性的超級雜草,土壤、河川中、人類的乳汁、尿液裡都測得年年春殘留,更遑論對於種植基改作物農民所產生的健康影響。

說明五:基改作物爭論應納入糧食主權與社會正義概念

林教授文中提及基改棉花增加11.6%價值,卻未談印度農夫因改種基改作物所引發的自殺潮。稍對基改作物歷史有所涉略的人都知道,無法否認,自2005年以來,因種植基改棉花失敗、無力償還負債而選擇自殺一途的印度農民官方保守估計每年多達萬人,多年來因基改作物引起的家破人亡等社會問題,科學家難道可以躲在偽稱的學術象牙塔中置之不理?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全球基改作物種子掌握在孟山都、先正達、杜邦及陶氏化學等幾間跨國農企公司手中,顯示基因改造爭議需面對的何止人體健康風險及生態環境層面,從個人到國家的糧食主權及社會正義問題更不容迴避。。

正如林教授所言,台灣種植面積有限,農友擁有優良的育種技術,我們更應秉持社會正義及環境保護兼具的理念,努力尋求更為友善土地、永續發展的種植方式,而非外求爭議不斷風險難判的基改作物。

別讓基因改造科技表面的單一美麗幻夢,成為台灣土地與人民的無盡哀愁。


原文刊載於2015 年1月1日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3530/)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