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壟斷你的餐桌? 孟山都和基改食品背後的社會正義問題

文、圖|黃嘉琳

1996年孟山都(Monsanto)公司申請的首支基改玉米和基改黃豆在美通過審核可商業生產與種植,不多久,台灣也發現進口基改黃豆品項,食安與農政主管機關才制定管理措施。近二十年來,基改食品充斥現象越演越烈,學校營養午餐中經常看得到的豆腐、豆皮、豆包、豆干和豆漿,幾乎都是以業者俗稱「飼料豆」的進口基改黃豆為原料;各項加工食品和市售零食點心,成份裡的玉米澱粉、大豆蛋白、高果糖玉米糖漿、沙拉油、玉米油等,來源也幾乎均為基改作物。

90年代出生年輕人可說是吃基改食品長大的。

2015年年底,立法院院會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從2016年起,國小到大學所供應的膳食中,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消息一出,多數家長支持,但也引發一波討論,包括各縣市轄下學校價格是否調漲、非基改食品真偽、追蹤查驗機制和究竟對人體健康影響為何等等。基因改造作物食品是全球最富爭議性的課題之一,各樣疑問迭起毫不令人意外。

擁護贊成者認為基因改造作物可望解決人口增加、氣候變遷而導致的糧食危機;營養成分調整和抗蟲基因轉殖的技術,提供了廉價優質食品並減低農藥使用量。反對質疑陣營認為基因改造作物發展時間過短,缺乏足夠科學研究和風險評估,除了對人畜健康可能造成損害,農藥濫用及殘留問題日益嚴重,大型農業經濟規模造成土地掠奪、生物多樣性破壞,對跨國農企公司壟斷種子專利等批判亦益發激烈。

孟山都—最邪惡的跨國企業?

跨國農化企業在中南美洲國家,以大農產業規模種植基因改造玉米及黃豆等作物,砍伐雨林來擴張耕種面積,山川田園化為單一種植和大量農藥汙染後的滾滾黃土,造成生態嚴重破壞。這些企業中最惡名昭彰的要屬1901年創立的化學公司孟山都,轉型之後以其基因改造技術與產品成為知名跨國農企,百年來旗下著名產品有DDT、年年春、橙劑、PCBs與基改種子等等。近年因掌控基改種子專利權、隱匿實驗數據、積極遊說開放基改作物政策,以及種植基改作物造成環境污染及影響人體健康等事件,成為全球關注環境、農業、健康等行動倡議者的對抗主角,亦始終在全球最惡劣的企業排行榜中屢遭點名。

2013年,美國一位年輕母親Tami Canal在臉書上發起「反孟山都大遊行」(March Against Monsanto,MAM),作為表達對《加州第37號提案》(California Proposition 37)失敗的不滿,該法案要求食品必須強制基改標示但送交公投時功敗垂成。沒想到這素人媽媽在社群網站上倡議的行動竟獲得國際各地群起響應。當年5月25日有全球有數百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基改龍頭孟山都公司在生物剽竊、食安危害與環境汙染方面的惡行。半年後再度舉辦第二次大規模遊行亦相當熱烈,自此,每年五月第三個周六便成為MAM固定舉辦的日子。全球數百個城市的民眾自發舉辦不同的倡議行動,並透過網站串聯互相聲援。

孟山都何以成為眾矢之的?理由很多,但其多年來透過併購和積極研發,成為全球最大基改種子的製造商,透過種種或明或暗政商勾連的壟斷和牟利行徑,儼然是喊水會結凍的龐大「托拉斯」體系。以美國本土為例,90%以上的基改黃豆與80%以上的基改玉米種子來源掌握在孟山都手上—或為該公司自有品項、或其他品牌出售但轉殖基因特性專利屬於孟山都。全球種子市場中孟山都的勢力也不容小覷,2013年有機消費者協會(Organic Consumers Association, OCA)資料指出,孟山都擁有1676項種子、作物和其他專利權,掌握了全球七成以上的農作物種源。

孟山都當然也影響台灣,以農藥和進口的基改作物為主力。旗下除草劑品牌年年春(主成分為嘉磷塞)年銷售量超過3600公噸,是全台最暢銷的商品。而在基改作物方面,根據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之查詢結果,截至2016年2月下旬,孟山都申請我國核可通過在台灣販售作為食品之用的基改作物包括玉米20筆、基改黃豆11筆、基改棉花(棉籽作油品用途)8筆、油菜(菜籽做油品用途)2筆和甜菜(糖用)1筆等共42項,再加上先正達公司申請的耐嘉磷塞玉米與拜耳公司耐嘉磷塞黃豆各一支共44項,這一家企業的相關商品就占了總進口基改品系的四成。

鮮少為人知悉的消息則是,以「香港商孟山都遠東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為名,孟山都還在台發行規模3.65億美金、30年期的國際債券。香港為該公司在大中華地區的註冊地,由東方之珠為起點向中國和台灣等地開疆拓土。由於孟山都台灣分公司的資料相當少,只能從其中國區公司的資料裡一探端倪,從官網的介紹看來,孟山都在中國的產品分為兩大區塊,分別以與中資合作的「中種國際種子公司」來銷售推廣玉米;和蔬菜種子事業部旗下的聖尼斯Seminis及德澳特De Ruiter兩個品牌,台灣也名列其銷售對象當中。

基改作物與土地正義

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口食物都無法自外於全球化的脈絡,參與地球彼此間的「蝴蝶效應」。比方說,我們大快朵頤的玉米濃湯、披薩或巧克力,可能牽動生活於千里之外的人們,或許正是引發拉丁美洲一場土地與種族戰爭的元兇。

位於南美的巴拉圭,總人口六百萬,但每年就有約九萬居民受土地開墾影響,被迫遠離原住地。世代居住森林裡的原住民族,原有的土地自主一但遭剝奪,糧食自主權也喪失,只能束手任傳統居所中土壤流失、河流遭田間沖刷或農機噴灑而下的農藥汙染狀況惡化,許多人輾轉到城市討生計,流離失所無立錐之地者居多。無力或不願離開者,持續居住在種植基因改造作物農地旁,直接深受其害。濫用的除草劑造成農業地區致病率居高不下,對生長中的小孩健康影響尤其嚴重。

緊鄰巴拉圭的阿根廷狀況差不多,國內醫界學界呼籲重視基改和配套使用農藥所造成的問題,近年血淋淋的例子如農業大省查科(Chaco)新生兒的出生缺損,十多年成長兩倍,聖塔菲省(Santa Fe)居民罹癌比率較全國平均值高出二到四倍。

犧牲這些土地、河流與居民健康而種植出來的基因改造作物,為拉丁美洲各國出口賺取所得。而這些玉米和黃豆去向何方?可能變成歐洲畜牧業使用的牲畜飼料,最終成為超市貨架上的牛排香腸供歐洲人食用;可能來到亞洲,提供早餐店裡人手一杯的豆漿、製成小朋友學校膳食裡味噌豆腐湯和紅燒豆皮干絲、也烹調為因慈悲不忍殺生素食者的餐點。

錙銖計較著非基因改造豆腐較基改豆腐每盒數元的價差,或享受使用基改玉米製成的高果糖糖漿手搖飲料時,我們更須正視,基因改造作物的價格如此低廉,有多少是堆砌在忽略土地環境破壞與弱勢人民健康所需負擔的外部成本之上?而實際賺到大把鈔票的,是辛勤耕種的農戶,還是從期貨、股票市場上獲利的跨國財閥如孟山都者流?

把生產時所產生的居民農友健康受損、土地掠奪、資源汙染和社會崩解等納入成本計算,基因改造食品可能昂貴地無法想像。

拉美的孩童及生產者,忍受著流竄於空氣、土壤和河流中農藥毒素,勉力存活,對照飲食廉價基改食品的我們,是否已成為壓迫第三世界人民的幫兇而無所知覺?

基改作物的科學爭議

甫落幕不久的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以食物作為焦點,從「餵養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為主題的展覽國際盛事中,說明食物從來不是單純的品種、滋味、養分和數字而已。面對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我們除了考量其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更不能忽略整體生命系統的全面關照。

從1996年正式進入全球人口的農產業與食品供應鏈不過短短二十年光景,光是技術層面牽涉的科學發展、應用與檢驗,已非單一學科或學者可以涵蓋掌握;遑論技術層面以外的社會、政治、經濟、倫理、環境、生態、農糧、教育等諸多面向,彼此牽連互為表裡,難以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每一個面向都須細細爬梳,以逐步釐清癥結和爭議之所在。

隨著新發現、新技術、新理論或新證據的出現,彼時信誓旦旦認為可信的「事實或真理」,此時或許應該用不同眼光檢視。

對於基改科技,許多擁護甚至自行研發的科學家認為應當以所謂正確的科學原理來討論,常見話術多不脫「基改食品上市前需經過非常嚴謹的動物毒性、過敏性及病理性的評估檢測,安全性極高。傳統食品多半未經過生物安全評估,反而食安問題不斷。基改玉米及大豆,至今已被全球高比例的人類及動物食用二十年,但未有人畜健康受損的確切證據」云云。

所謂的科學原理證據,在GMO FREE USA網站中收錄近兩千餘篇關於基改作物及食品對於環境、社會及人體健康等影響的學術論文;European Network of Scientists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ENSSER)這個平台上,共有三百多位跨領域科學家發表了一個聲明,「強烈否定所謂基改安全性的科學共識」,這群簽署的科學家和專家們逐項分析重要的基改爭議,一一陳述正反意見,最後獲致的結論是,面對基改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從現今種種科學證據當中所能肯定的共識就是──沒有共識。

基改作物與人道關懷

出身全球種植生產基因改造作物的前三大國的阿根廷,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6月18日發表以生態為題的通諭─《願祢受讚頌:照顧我們共同的家園(Laudato si’: On the care for our common home)》。身處於經濟文明與環境生態多重嚴重破壞中的拉美社會中,教宗方濟各深切體認窮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他在通諭中一再提到謙遜地反省、對話、窮人優先、生態保護的全球治理之迫切性與重要性。

他以天主教會全球領導人身分對基因工程的科學層面和社會層面提出剖析。雖肯定基改發展或許對部分地區的經濟生活有所貢獻,但也造成少數人以其知識和經濟的絕對優勢,藉由操控科技剝削自然生態與弱勢族群,坐享產業或地區的經濟成長的利益。同時,耕地因此被少數人所壟斷,小農生存權和經濟權遭受迫害無以為繼、農村勞動力因可耕地喪失而扭曲發展、生物多樣性被大農產業和基因改造作物鯨吞蠶食地摧毀等問題,造成對第三世界家園的生態和社會結構的斲傷。科技的終極目的該是推動全人類朝向更美好的未來前進,檢視基改生物科技二十年來的發展,發現其複製和強加於對弱勢者壓迫,日趨嚴重。我們不能不探問:這樣的科技和知識如何能讓人幸福?

跨國農化公司如孟山都等與當地政府聯手,二十年來導致許多土地生態及民眾受到無法回復的傷害,當我們理解基改議題時,務必納入環境倫理等公共面向的思考,突破只以科技原則和市場經濟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思考。方濟各不僅僅向十二億天主教徒的提醒勸諭,也是這位舉足輕重的宗教領袖對全球人類和領導者所發出的核心問題:我們希望留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一個怎樣的世界?

原文刊載於『生態台灣』52期

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